講題
現職
- (新竹)遠見眼科診所 院長
「我有個新的想法,想要發展,但上司不支持,我自己也沒時間去做,怎麼辦?」
「我有打算創業,但也可能想留在組織發展,我該怎麼做?」
「為什麼同樣是受雇,忙到沒時間,你卻能發展需要的各種能力,成功創業?」
這幾年,我協助很多認識的朋友,解決生涯發展的問題。這類問題很常聽到。
首先,他們隱約看到一個更好的未來。然後,他們看到現在環境的限制。然後,他們不知道怎麼從目前卡住的狀態,去走到那個他們想要的未來。
最近台灣學生赴中國讀大學,成為熱門議題。許多分析都指出,台灣的社會環境與中國截然不同,年輕學子要有重新適應的決心,並習慣中國獨特的競爭強度,才有機會接地氣,並在中國成功發展。
但你有沒有想過,反過來也很辛苦。這就是富察延賀的故事。
對一個中國人來說,到台灣重新適應並創業,做的又是高度貼近社會文化的出版產業,從挑選主題、審批系統、議題設定、橫向溝通、物流通路、行銷推廣,完全不一樣。更何況,學著適應這一切的時候,如果不是什麼都還正在吸收的 18 歲,而是已經形成了觀點,人生已經有了累積的 38 歲呢?
保險從業者,其主要的商業模式,是以自己的知識,去媒合客戶的需求與手上的產品,然後從產品的銷售中,取得屬於自己的報酬。
但是,這模式由於以「銷售出去的產品數量」做指標,在經濟學概念裡,就會增強銷售產品的動機,某些狀況下,可能就不見得會持續以知識或客戶的需求為核心。常見的糾紛,也是這樣來的。
如果,我們真的能以「知識」與「理解客戶需求」作為商業模式,一來可以避開以銷售為導向的誘惑,二來也能突破保險公司的分潤比例上限。但是,這條路非常困難,因為每個人的專長不同、環境不同,可建構的商業模式也不同。